原标题:风光无限 更上层楼——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向新提质
新能源总装机达5700万千瓦,占比62%、排全国第二;
全国首条双端柔性直流特高压工程——甘肃至浙江±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工建设;
祁韶直流迎峰度夏日均外送电量超1.2亿千瓦时,甘肃绿电外送25个省份,规模位居全国第二;
省属企业已形成32万吨塔筒、1.5万吨法兰、100套主轴、200套齿轮箱、260套发电机等风电装备制造产能以及1.12万吨工业硅、5.7万吨光伏支架、100万千瓦逆变器等光伏发电装备产能;
……
今年以来,甘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加力推进新能源这一具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新能源规模迅速壮大,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快马加鞭,新能源由装机主体向电量主体加快转变,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聚链成群,已初步构建了风电、光伏、储能等较完整的全产业体系,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加速崛起。
向新提质 央企聚力增动能
甘肃是风光资源大省。全省风能、光伏技术开发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四、第五。近年来,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安全、能源基地建设,抢抓“双碳”机遇,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,张掖、金昌、武威、酒泉4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,通渭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。
追风逐日,乘势而上。
在甘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、提质升级中,广大央企立足甘肃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加速布局甘肃新能源市场。
据省政府国资委统计,自2021年6月中央企业助力甘肃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以来,中央企业在甘肃综合能源开发多点开花,完成投资1581亿元。
中国华电、三峡集团、中国电建、中国能建等7户央企投资建设的10个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推进,为甘肃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调峰支撑;中核集团、国家能源集团、国家电投、中国节能等13户央企投资建设的共6100兆瓦光伏、风电项目建成投运;国家电网陇电入鲁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全面架线施工,进一步拓宽省外电力消纳市场。
风光无限,动能澎湃。
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共签约央地合作项目18个,其中建成投运6个,包括古浪县330KV变电站项目、河清滩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等,开工在建12个,包括玉门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等。
为推动能源转型,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制定发布公司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,成立甘肃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,加快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。推动沙漠、戈壁和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,支撑甘肃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、高水平消纳。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坚持政企协同推进张掖盘道山等8座抽蓄电站建设,新型储能总装机366万千瓦,最大顶峰能力达278万千瓦。做好新能源并网服务,在甘肃成立省级电源服务机构、设置电源服务窗口,建立“管理集约-服务融合”的电源接网服务体系,累计为近39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答复接入系统方案,服务2809万千瓦新能源及360万千瓦新型储能并网。
中国华能作为甘肃最大的发电企业,累计在甘肃投资超过1000亿元。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绿色智慧综合能源基地——华能陇东能源基地建设全面推进,有望年内全面建成。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、高效异质结电池等一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落户甘肃。
中国华能积极探索“光热+风光”“荒漠化防治与风电光伏一体化”等新模式和多能互补一体化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、氢能、储能、虚拟电厂、综合智慧能源服务等新技术新业态,以更高标准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、数字化转型和安全水平提升等行动,辐射带动省内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,推动甘肃强工业行动再上新台阶。
国家能源集团加快1500万千瓦巴丹吉林沙戈荒大基地开发建设,建设武威150万千瓦“光伏+生态治理”等项目。前瞻性攻关煤电灵活调节、新能源构网型等技术,积极构建多能耦合发电系统,建立适应甘肃风光火储特性的“机群”调控模式,打造敦煌“光热储能+光伏”、张掖碳中和产业基地、庆阳零碳产业园等示范项目。
中核集团在甘肃已拥有新能源可控装机1342.1万千瓦,预计总投资超700亿元,今年年内将完成200多亿元投资。推进天水黄龙抽水蓄能等重大项目的工程建设,积极参与甘肃特高压大基地建设。
华润集团持续加大在甘肃发展新能源力度,运营权益装机规模331万千瓦,在建权益装机规模127万千瓦。与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共同投资的常乐6×100万千瓦火电项目,1号至4号机组已投产发电,剩余机组正在加快建设。
中国石油大力实施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,目前在甘建成风光发电装机超60万千瓦,建成公司首个规模化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。
今年以来,我省央地合作新签约项目126个,计划投资2248亿元,同比增长56%。从资金投向看,央企投资持续向我省优势产业、新兴产业集中,新签约项目中能源电力、数据信息领域投资比例分别占53%、15%,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。
创新突破 省属企业同发力
推进甘肃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,甘肃省属企业也是强兵劲旅。
近年来,甘肃国资国企系统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,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省属企业谋划65个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。
新能源总量快速增长。近年来,省属企业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,截至2023年底,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262万千瓦,在建及开展前期工作新能源规模1520万千瓦。甘肃电投集团瓜州干河口20万千瓦光伏、永昌河清滩30万千瓦光伏等6个总装机90万千瓦的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,酒钢集团金塔白水泉一期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、玉门红柳泉一期20万千瓦风电项目基本建成,金川集团东大滩30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。
储能产业加快布局。省属企业还主动适应我省能源结构加速变革的新形势,加快建设低成本、灵活高效的储能项目,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。省属企业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达到18万千瓦,甘肃电投集团、甘肃能化集团、甘肃建投集团等6户省属企业加快推进国家第三批沙漠、戈壁和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590万千瓦配套储能、腾格里沙漠基地自用600万千瓦新能源配套综合储能等项目。甘肃公航旅集团6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列为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“十四五”重点项目。甘肃电投集团卓尼九甸峡120万千瓦、张掖龙首70万千瓦等抽水蓄能项目正在争取纳入国家抽水蓄能发展规划。
调峰煤电项目发挥新功能。省属企业积极投资建设调峰煤电项目,促进新能源消纳。甘肃电投集团常乐电厂一期工程4×100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投产,每年带动全省1200万千瓦新能源打捆外送;总投资150亿元的常乐电厂2×100万千瓦扩建、张掖电厂2×100万千瓦扩建火电项目,2023年4月全面开工建设,预计2025年底建成投产。甘肃能化集团加快推进兰州新区2×35万千瓦煤电项目建设和宁县电厂2×66万千瓦煤电调峰项目前期工作,预计2025年建成投运。
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发展。酒钢集团建成年产21万吨风电塔筒、4万吨光伏支架及2.8万吨工业硅制造产能,正在加快建设年产1万吨风电法兰项目。兰石集团持续巩固光伏装备与工程领域N08810、N08120冷氢化反应器等核心产品优势,实现光伏设备制造订单3.65亿元。成功研发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、高压氢气储罐、离子液压缩机等新产品,已具备1000Nm3/h电解水制氢装备、储氢球罐和98MPa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等产品的生产能力。甘肃电气集团加大技术研发,大力提升TSW系列兆瓦级变流器、TSPV系列逆变器产品性能,完成30千瓦、200千瓦三相永磁同步发电机、4.2兆瓦永磁同步电机样机试作,具备批量生产条件。
科技创新是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强大支撑。
金川集团设立1000万元/年的研发专项资金作为公司科研基金,用于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产品的前瞻性探索研究。甘肃电气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的“永磁复合电机及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”已完成样机研发和试制,进入产业化阶段。酒钢集团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氢燃料电池用不锈钢材料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标,不锈钢光热熔盐储罐用347H材料在甘肃、青海等地光热熔盐储罐项目实现批量供货。
政策支持 风光强省新跨越
近年来,我省紧跟“双碳”目标,抢抓国家在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布局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的机遇,大力发展新能源,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,推动能源优势加快转变为经济、产业和发展优势。
为加快培育风光电全产业链体系,我省先后出台了《关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的意见》《甘肃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实施方案》,促进甘肃省新能源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,完善新能源产业链,提升行业竞争力。
为促进央地合作项目高质量建设,我省各地各部门聚力优化营商环境,全力服务保障央地合作项目落地实施。在甘央企认真履行项目建设主体责任,高效推进项目投资建设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,央地合作“四个一”推进机制更加顺畅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、合作层次不断提升、合作成果不断涌现。今年又有12户央企加入我省央地合作“大家庭”,已有近三分之二的中央企业在甘布局,甘肃的央企“朋友圈”越来越大。
省政府国资委印发《省属企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攻坚行动方案》,统筹省属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投资运营、装备制造、设计施工、检修维护及原料生产等优势,实施新能源装机规模壮大工程、风电装备产业链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,到2025年,省属企业新能源新增装机1200万千瓦,新能源电站和装备制造新增投资突破600亿元,新增产值150亿元。
为加快推进甘肃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迈进,我省将以新能源、传统能源、电力输送通道等8个关键领域建设为抓手,实施八大行动,重点围绕破解当前及长远能源领域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,立足能源产、供、储、销一体化发展,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落实举措。力争到2030年,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.6亿千瓦,建成投产抽水蓄能项目1000万千瓦,新型储能项目1000万千瓦。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